欢迎访问! 今天是:

喟叹与吁请——从生态美学看潘寨民 “物的诗性”

日期:2019-01-11 15:30:38 文章点击数:50 来源:

    潘寨民高温颜色釉作品饱满丰沛的色相下涌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悲情,在他一系列不同题材的作品形成的强大的场域中,作品呈现的视觉和辐射的魅力,应该不仅仅是他自己说的:“物的诗性”。长久以来,我一直试着感受并寻找他的作品里究竟是什么特质那么深地打动着观者。确实,我们身处的这个追求感官享受与消费至上的社会,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精神空间却被日益压缩,诗歌以及诗歌精神已经跟随上一个农耕文明的逐渐式微而迅速没落。但是,生命质量与存在价值的实现始终不能偏离精神的启蒙或者说艺术诗意表达的人文理性。发自于内心的美好愿力,伴随着作者自身的生活迁徙、变化与冲突,作为一位绘画艺术的探索和坚守者,潘寨民试图在日常生活中从我们的所见和所处中努力寻找到一种生命的鲜活和精神的归属,以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抵抗无聊空虚的现状,积极赋予一切诗的情结与想象,变化张力与终极意义。?xml:namespace>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潘寨民,是直面城市迅速膨胀而乡土逐渐萎缩的一代人,他在由乡村向城市迈进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前现代乡村价值观与故土信念的烙印是如何遭遇城市生活方式的碰撞、冲击与瓦解,个体感受与时代变迁形成了强烈的群体共振。这也是同时代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共同体验到的混乱、迷茫与挣扎。尽管,根植于作者记忆中的类似于世外桃源一般的田园牧歌式的景致在城镇化过程中被迅速碾碎,面对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断裂导致的“文化失根”持续震撼着内心,面对现代城市生活精神缺位心态飘移的所有扑朔迷离,伴随着刺耳的金属声与机器轰鸣,他在深深的怅然失落之中除了发出一声喟叹,却依然保持了一种坚毅有力的信念,一份哀而不伤的乐观。

  英国生态批评先驱乔纳森-贝特在他的《大地之歌》中指出: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却早早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全球变暖、冰川和永久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过度捕捞、沙漠迅猛扩展、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物种加速灭绝……现代性带给我们这个社会的极度膨胀、浮躁与虚无,使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危机日渐显露。自然涂炭、文化荒芜、社会功利,种种病症都是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灾难。

    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不仅仅对自然造成了掠夺式的破坏,也对人的心理结构态形成伤害,并因此导致整个社会生态的严重异化。“人不再去度过优美的心灵生活,人失去精神上的古典与超越的力量,人只是猛奔在物欲世界中的一头文明的野兽”。自然生态危机与精神信仰溃败无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显性症候,我们必须从现代性带来的弊端中认识其深刻的危害,我们需要迷途知返。

  所有这些都成为了潘寨民颜色釉创作的一种宏阔的时代背景和深沉的社会基调,在他的喟叹与吁请之间,给现代人怀乡、思乡、回乡这一命题留下了足够的建构空间。

  这个家园,既是地里空间意义上的家园,也是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家园。纵观潘寨民近年创作题材,无论是花卉、乡景、江南的季节嬗变、还是西北高原、古文明遗址、海洋潮汐,等等,从个人的小家园到人类的大家园,无一不指向某种自然和社会意义的周而复始生命轮回。当我们的目光漫游在这些画面里,当我们端视这些“物的诗性”,其实是在端视我们自己的精神镜像。我们能够确切感知到他们呈现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描绘,而是以此反衬、凸显了我们当下的重大困境,并对这种危机给予审美目的的探求。把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悬置于自由意志的无限性之中,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内部的和谐途径。这些深厚有力的画面里回荡着一种荷尔德林式的吟唱、诉说与警示——我们需要在这个时候真正倡导在更大更深一个层面上的重回乡土,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同样是出自乔纳森-贝特的一句话:“没有大地尺度,我们就不复存在。”

  潘寨民的作品无疑是“美”的。面对他作品里呈现出来的深沉、含蓄、安静与生机,我们发现,他既是一位感性的咏叹者,又是一位理性的观察者和思考者。正如叙利亚的诗人阿多尼斯在《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里写道的:“什么是美?一种形式,你在它后面会发现奥秘,有时还会发现上帝。”潘寨民并不直白赤裸地将危机的后果推展到令人吃惊错愕的地步,像一些当代绘画与装置一样以“审丑”作为反抗,恰恰相反,他的作品里处处流露出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和谐意识,在怀念与守望的姿态中,他以“美”吁请美,发出的是关于“诗意地栖居”这一人类共同面临的心灵诉求。

  表达上的这种角度或态度,恐怕更多来自于东方式的包容与韧性,而潘寨民始终强调的“物的诗性”我以为也暗合其中。从哲学层面来看他作品旨趣,他所谓“物的诗性”,其实是“诗的物相”,物本无诗性,一切都是作者情思才学的赋予与投射。在我看来,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韵脚和节奏,而是不确定的多义指向,足够丰富和允许的模糊解读。正如潘寨民说的,创作是基于个体自由意志的一种体现,力求使自己的陶瓷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情感与朦胧的审美意境。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在仔细解读潘寨民的作品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有着浪漫气息的视觉语言,在精神内核上其实一致倾向于厚重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有如发自内心的喟叹与吁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