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今天是:

景德镇老城北部区域陶瓷历史文脉调查

日期:2021-04-25 16:16:31 文章点击数:0 来源:


景德镇老城北部区域陶瓷历史文脉调查

魏望来

(景德镇学院陶瓷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景德镇 333400


提要:景德镇老城区中最重要部分景德镇御窑厂及其北部区域,因瓷而起,因瓷而兴,城市形态呈现“沿河建窑、沿窑成市”,瓷业遗迹众多,瓷业风韵犹存,代表了景德老城区的基本面貌,也是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景德镇老城北部陶瓷历史文脉调查传承


以景德镇御窑厂为核心,从珠山中路至瓷都大桥约80公顷面积的北部区域,是景德镇老城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区域105条街巷里弄,以及大量地面与地下遗存积淀了丰厚的陶瓷历史文脉。20178月至20184月,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景德镇御窑厂及周边区域文脉调查与研究》课题组这一区域内的陶瓷历史文脉进行详细调查系统梳理,形成了《景德镇御窑厂及北部地区历史文化脉络调查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相关古籍文献和科研资料对以景德镇御窑厂为核心向北辐射区域内的陶瓷历史风貌文化脉络进行概述

一、基本情况

本文所述景德镇老城北部区域,是指以景德镇御窑厂为核心,以原珠山中路现珠山大道中段为南线,以现昌江大道的瓷都大桥为北线,以沿江东路和中山北路为西线,大致以莲社北路及莲花塘为东线的区域,面积80公顷。这一区域是景德镇老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景德镇老城区街巷里弄分布总体上呈现北窄南宽的“扫帚”形,或称为“勺”状。景德镇御窑厂及以北区域就处于“把柄”和“把身”的位置,占据着老城区最为重要的地位,代表了景德老城区的典型特征和基本风貌。

御窑厂位于景德镇老城的中心地带,本体面积约5万平方米。元代即在此烧造皇家用瓷,自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在此设御器厂,清代继续设御窑厂,一直沿用至清代灭亡。晚清和民国时期,在原址部分地段设立了江西瓷业公司。19341939年在此设有江西陶业管理局。新中国成立之初改设建国瓷业公司,后大部分区域改建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办公场所。原址现为景德镇御窑厂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原珠山中路187号,现珠山大道1548号。

御窑厂周边及以北区域共有街巷里弄约105条。其中,街道9条,分别为:珠山中路、中山北路、中华北路、沿江东路、胜利路、斗富弄、风景路、太平巷、莲社北路;弄巷约96条,分别为:祥集下弄、老当铺下弄、程家下巷、郑家窊、迎瑞下弄、詹家下弄、毕家下弄、福寿弄、水府弄、彭家下弄、方家下弄、东司岭、祥集上弄、新当铺上弄、老当铺弄、迎瑞上弄、程家上巷、詹家上弄、毕家上弄、彭家上弄、方家上弄、通津桥、新安上巷、朱氏下弄、草鞋弄、沟沿上、朱氏上弄、朱氏侧弄、百花弄、百花图、青石街、板坊上弄、樟树弄、侯家弄、龙船上弄、朝阳巷、罗家坦、低头弄、大苏家弄、酱油弄、小苏家弄、许家弄、广益弄、苏家畈、葡萄架、五龙桥、犁头嘴、江家坞、观音岭、双栅门、单栅门、筷子弄、风车弄、蔡家街、蔡家街横弄、蔡家岭、枯树弄、枯树弄横弄、农旺弄、九黄岭、龙缸弄、湖口弄、老罗汉肚、新罗汉肚、莲花岭、迎祥弄、义思井弄、药王弄、下姚家弄、十八拐、石狮埠上弄、篾丝弄、上当铺弄、玉字巷、求知弄、大弄口、旗杆弄、上江家弄、上姚家弄、上黄家弄、韦陀桥、茶园塘、上陈家弄、徐家街、凤凰桥、铁匠弄、老门头、薛家坞、薛家坞横弄、薛家坞岭上、薛家坞侧弄、大安全弄、小安全弄、吴家祠堂、雷峰寺弄、扫帚弄等。

图1 景德镇全图(1949年)


景德镇老城北部区域有彭家弄、葡萄架2个历史街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表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表二),列入《景德镇市第一批重要历史建筑名录》的48处(表三)。

表一珠山中路至瓷都大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名称

类别

1

祥集弄民宅

古建筑

祥集上弄3号、11

2

御窑厂遗址

古遗址

明~清

珠山中路187

表二珠山中路至瓷都大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

序号

1

低头弄民居

古建筑

低头弄 11

2

新当铺弄民居

古建筑

新当铺弄23  

3

求知弄民居

古建筑

求知弄30

4

铁匠弄民居

古建筑

铁匠弄13

5

上姚家弄民居

古建筑

上姚家弄13

6

中华北路民居

古建筑

中华北路165

7

湖北会馆

古建筑

彭家下弄13

8

天主教堂

古建筑

中华北路303

9

天主教官厅

古建筑

中华北路301

10

江家坞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江家坞27

11

彭家上弄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彭家上弄13

12

葡萄架作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葡萄架2

13

方家上弄窑房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方家上弄12

14

沟沿上窑房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沟沿上911

15

准提阁

古建筑

薛家坞横弄46

16

酱油弄作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酱油弄5

17

玉字巷民居

古建筑

玉字巷2

18

斗富弄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民国

斗富弄22

19

徐家窑作坊群

古建筑

明~

民国

老罗汉肚弄北侧

20

黄老大“镇窑型”

窑炉遗址

古遗址

彭家上弄12

21

奉新会馆

古建筑

毕家下弄61

22

丰城会馆

古建筑

程家上巷2

表三:珠山中路至瓷都大桥《景德镇市第一批重要历史建筑》(48处)

1

余会新树行

古建筑

中山北路563

2

陈家街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陈家街6

3

上江家弄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上江家弄13

4

中华北路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中华北路56

5

上江家弄民居

古建筑

上江家弄5

6

大弄口民居

古建筑

大弄口1

7

大弄口民居

古建筑

大弄口5

8

板坊上弄民居

古建筑

板坊上弄17

9

龙缸弄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龙缸弄19

10

湖口会馆

古建筑

湖口弄28

11

胜利路作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胜利路35

12

迎祥弄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迎祥弄17

13

龙缸弄民居

古建筑

龙缸弄12

14

程家上巷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程家上巷5

15

程家上巷二横弄民居

古建筑

程家上巷二横弄2

16

枯树弄横弄作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枯树弄横弄15

17

程家上巷民居

古建筑

程家上巷34

18

程家上巷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程家上巷44

19

迎瑞上弄民居

古建筑

明~

民国

迎瑞上弄5

20

五王庙戏台

古建筑

龙船弄罗家坦交汇处

21

毕家上弄作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毕家上弄14

22

毕家上弄红店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毕家上弄119

23

毕家上弄瓷行

古建筑

毕家上弄30

24

毕家下弄栅门

古建筑

毕家下弄6115

25

毕家下弄米谷行

古建筑

毕家下弄15

26

毕家下弄钉鞋铺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毕家下弄791113

27

龙珠轩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中华北路109

(龙缸弄口北侧)

28

新当铺上弄民居

古建筑

明~

民国

新当铺上弄25

29

中山北路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中山北路65

30

中山北路店铺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中山北路333

31

北乡公所

古建筑

朝阳巷27

32

迎祥弄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迎祥弄8

33

老罗汉肚作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老罗汉肚17

34

江家坞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江家坞7

35

苏家畈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苏家畈14

36

蔡家岭作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蔡家岭14

37

蔡家街民居

古建筑

蔡家街12

38

沟沿上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沟沿上32

39

百花图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百花图5

40

迎祥弄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迎祥弄6

41

新罗汉肚作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新罗汉肚5

42

许家弄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许家弄18

43

酱油弄作坊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酱油弄3

44

上当铺弄民居

近现代重要史迹

民国

上当铺弄8

45

太平巷油行

古建筑

太平巷27

46

下姚家弄民居

古建筑

下姚家弄16

47

珠山路老邮政大楼

近现代重要史迹

1957

珠山中路

48

珠山路陶瓷友谊商店

近现代重要史迹

1958

珠山中路111


二、瓷业风貌

景德镇以瓷器生产单一的手工业支撑了城市发展历千年而不衰。因不是政治城市和军事要地,历史上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都市”,城市因瓷而起,因瓷而兴,城市形态“沿河建窑、沿窑成市”,即老城区依偎昌江东岸而建。伴随瓷业生产壮大、商业贸易兴盛、城市人口增加,“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古代景德镇的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功能日臻完善,最终形成“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的古代陶业大都会。清康熙《浮梁县志序》记载,景德镇屹然东南一雄观。业陶者生于斯,贸陶者聚于斯,天下之大受陶之利,举以景德镇名。清道光年间,陶器之利遍天下,聚而贾之者,常数十万人。其时,景德镇从北边的观音阁到南边的小港嘴计十三里,东西向沿昌江有二三华里宽,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风格最专一的瓷业都会。

景德镇老城区以瓷业生产地为标志,街道和里弄布局为便利瓷业生产活动所需,沿昌江东岸建立,从北向南、由高及低、由东向西扩展,发展阶段和速度与瓷业发展同步,城市建设格局高度契合瓷业生产的功能需要。处在昌江支流东河上游的高岭土和南河上游的瓷石以及烧瓷的松柴,均以小船顺流而下运到昌江边上的景德镇生产瓷器。生产出的瓷器再用大船从昌江运往鄱阳湖转运全国各地,成为当时最科学和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

景德镇老城区的主要街道前街(今中山路)、后街(今中华路)与昌江平行,南北向,成为古镇南北交通的主脉其间有垂直于昌江及前街、后街的横向街道和主要巷弄,并联接江边的码头。这一格局便于瓷器原料和燃料的运进,以及瓷器及废渣的运出。后街地势高,无水害,建筑以窑厂和坯坊为主;前街地势低,时有水患,建筑以红店、瓷行、颜料店、商铺和民居为主。从窑厂、坯坊、瓷行和红店到河岸码头,是一种经上弄、过下弄、直达码头的单线运输。两条主街道前街和后街与昌江平行,上百条小街巷纵横交错,组成以便利往来河岸码头的方格状里弄系统,奠定了景德镇老城区的基本形态。

图2 《地名志》《附录》等记录景德镇地名位置示意图


明清瓷业鼎盛时期,镇上的二三十万瓷业人口在繁忙和大规模的运输活动当中,被50多条上下弄贯通的弄堂运输线分解和消化,繁忙拥挤的生产活动变得极为有序。经过数百年的变迁,瓷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碎瓷片、碎匣片和渣饼等废弃物,被用于铺路、填塘或倾入河道。镇上的房屋多是以窑砖砌墙和铺地,镇区河段的河床则是由匣片渣饼铺成。

景德镇老城区的形成和发展还与明清两代御窑的设立密切相关。明代在珠山建立御器厂之后,城市形态的布局实际上是在以珠山为核心,主要向北部辐射的区域内。窑场散布在珠山周围,绵亘约1.5公里,形成一个庞大的窑场建筑群。明代御器厂南面的头门外,有东西甬道通向市街,各开一门。从御器厂东辕门出来,通向正街。各窑场至明代已逐渐集中在珠山的北侧与东侧,窑场和街道相连。从东辕门向南,为陈家街,再往南为十八桥。十八桥在宋代已属于名胜地区,陈家街到清代已很繁华。从御器厂西甬道出西辕门,至东司岭,穿毕家弄到前街,往前为瓷器街。这里是当时景德镇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景德镇瓷器对外贸易的集中地,一些大瓷行都聚集在这里。至清代建立御窑厂,景德镇最终形成了以御窑厂为中心,北至观音阁、南至小港嘴、西至三闾庙、东至里村的城市格局。

三、文化特征

1.瓷业遗迹众多。

会馆。景德镇会馆的产生明代晚期以后民窑业及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有关。瓷业生产规模大了,人口多了,问题和矛盾也就多了。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由同乡或同业行帮组成的团体会馆、公所、同业公会宗族祠堂也就产生了。会馆一般都有固定的资产,如馆舍、经费以及管理人员。按照行政区划分,其形式有省、州(府)、县、乡(镇)四个等级类别的同乡会馆。部分瓷行、回民清真寺天主教堂也具备会馆的部分功能。此外还有祭师祠、马口瓷行、春园公所、陶庆社等团队也具备会馆的部分功能。景德镇出现过的会馆有40余处。景德镇老城北部区域具有会馆性质的建筑或遗址有:湖北会馆(湖北书院)、湖南会馆、山西会馆徽州会馆(新安书院)、临江会馆(章山书院)、宁国会馆(宛陵书院)、宁波会馆(宁绍书院)南昌会馆(洪都书院)、都昌会馆(古南书院)、祁门会馆、湖口会馆、奉新会馆(新吴书院)、丰城会馆(龙富别墅)、石埭会馆(广阳公所)蓉城公所(青阳书院)等。目前,这些会馆大多其中一些被改为学校,如徽州会馆改为第一小学。

作坊。又称为坯房,通常坐北朝南,由正间、廒间、泥房、晒架塘组成,呈四合院形制,穿斗式三架梁,前后根据进深需要加置单步梁,梁架之间没有任何装饰构件。其空间可以集练泥、拉坯、印坯、利坯、画坯、施釉、彩绘、打杂等工种为一体。在景德镇老城北部区域的枯树庙、新罗汉肚、老罗汉肚、酱油弄薛家坞、彭家上弄、葡萄架、小苏家弄、莲花岭、沟沿上、蔡家街和板坊弄等里弄内仍然有旧作坊遗址,但绝大部分已被改为住家。作坊的形制、规模大小,会因作坊业主的经济实力、生产规模、产品种类、地形地势有所不同。如,葡萄架2号作坊正间为二层楼式,楼上彩绘加工瓷器,南面与业主住房、仓库、红炉相连,反映了当时的业主有一定的产量;酱油弄3号、5号等作坊则是比较标准的琢器作坊;迎祥弄11号丰城孙姓瓷枕作坊,13号抚州饶姓瓷板作坊等,则属于家庭小作坊。

瓷行。又称为瓷庄。主要业务是代客户选瓷、验货、包装、存货、发货及接待客商。瓷行的经营形态有独资、合股等形式,要到官府注册并缴税。瓷行是商品经济趋于发达的产物,大多分布在斗富弄至戴家弄之间。瓷行建筑一般为二层建筑,部分民国后期的建筑建有三层。如果是瓷行业主自己修建的瓷行,一般都会按照瓷行的功能来设计。如,中间有大天井,以便采光通风;一层空间较高,以便堆放沉重而又易碎的瓷器;二层则为“走马楼”式,以便业主及客户起居。许多烧做两行业、瓷器店和专营破烂瓷器的洲店也有瓷行的部分功能。

柴行。分为烧制瓷器用的窑柴行和提供生活用柴的千金柴行两种。窑柴行大多分布在通津桥、斗富弄、方家下弄、彭家下弄一带。如,通津桥下横弄有5号民国柴行;通津桥中横弄有21号、19号清代柴行,21号波阳金姓柴行;彭家下弄36号、38号赖淮清窑柴行等。其中,赖淮清柴行实力最为雄厚。千金柴行大多分布在罗家坦和安全弄一带,如,罗家坦3号、4号、5号、7号、9号、11号、13号、15号、17号、19号的都昌曹、余、冯姓千金柴行,以及低头弄5号的绍兴罗姓千金柴行。

铁匠铺。即坯刀店。分布比较均匀,如:戴家弄、斗富弄、中渡口、低头弄、太平巷、上江家弄等。在景德镇制作坯刀店的大多是江西高安人和南昌人。在中山北路曾有高安“杨万泰坯刀铺”。

2.敬奉瓷业神祇。

景德镇老城区神庙众多。清末民初,从观音阁到小港嘴“陶阳十三里”长街和昌江周边,建有各类神庙170多座。这些神庙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宗教庙宇,景德镇佛、道、天主、基督和伊斯兰教俱全;一类是行业神庙,主要是瓷业神庙,与瓷业活动有关的神庙景德镇瓷业从大类上可掘瓷土业、匣钵业、烧窑业、制瓷业、彩瓷业、包装业,以及为瓷业服务的运输等其他行业,瓷业神灵随着瓷业分工的细化而丰富。各神灵都建有相应的神庙,它们是为瓷业而生、并为瓷业服务的。神庙中供奉的大都是景德镇最富特色的本土真人神。北部区域主要有师主庙、佑陶灵祠、五王庙、真武殿关帝庙等。

师主庙是瓷工们祭祀陶瓷祖师赵慨并祈求其保佑的庙,旧址在今中华北路龙缸弄附近。赵慨(304~?年)东晋人,他把当时比较先进的浙江制瓷技术带到古镇,被景德镇瓷工尊为制瓷业祖师。庙内供奉赵慨坐像,两旁有打杂、做坯、印坯、利坯、剐坯、合坯(施釉)六位师傅的神位。到清代中后期,庙内还供有为瓷工谋求福利而英勇献身的英雄蒋知四的牌位。

佑陶灵祠。又称风火仙庙,供奉的是风火仙师、窑神童宾,是窑工们祭祀窑神并祈求保佑的庙。童宾(15671599年)是明代景德镇里村人,为救窑工不惜以身殉窑,被后人奉为广利窑神。庙在御窑厂内神龛中供奉风火仙师童宾坐像,两边供烧炼工各脚位师祖把桩、驮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伕手和三、两伕半。

五王庙祭祀的是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华光据传是道教中的神仙,能降妖伏魔镇水火,被景德镇的看中供奉并仰仗其神力庇佑。旧址在今中山北路龙船弄内,是民窑窑户祭祀华光天王、祈求保佑烧瓷成功的庙。城郊乡民祈雨救旱也会来庙里求其保佑。

真武殿是内河航运瓷商祭祀真武大帝玄武的庙,旧址在御窑厂内。真武是水神,管理江河湖海的事务。昔日的景德镇对外交通全靠昌江水运才通江达海行于九域,运瓷商们就供奉真武,祈求保佑。

关帝庙。是瓷商及各类商人祭祀关帝并祈求保佑的庙。关帝,即三国时的关羽(?~220年),死后封神,称武财神,专管公平交易。景德镇有多座关帝庙,最著名的是御窑厂内的关帝庙。抚州会馆(旧址在今七小)、山西会馆(旧址在今南门头)等地也曾建有关帝殿。

3.瓷味民俗浓郁。

街巷里弄瓷味名称景德镇老城曾有“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老城北部区域的街巷里弄名称中有大量与瓷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元素,具有浓郁的陶瓷特色和行业韵味。如,以姓氏命名的街道里弄反映了移民城市的属性:薛家坞、吴家祠堂、苏家弄、苏家畈、江家坞、蔡家街、蔡家岭、程家巷、詹家弄、毕家弄、彭家弄、方家弄和徐家街等;景德镇老城从一开始就是围绕着御窑厂而构建的,北部区域的许多地名反映了这一特点:龙缸弄、公馆岭、厂前街、南门头、东门头和珠山路等;景德镇老城区的每一个街巷里弄都有自己的分工,与行业经营相关:上当铺弄、新当铺弄、老当铺弄、草鞋弄铁匠弄、板坊弄、酱油弄、篾丝弄、扫帚弄龙船弄等。

五月节与师主会五月节又称端午节、端阳节、粽子节,各地祭祀的人物不尽相同,而景德镇祭祀的是本土陶瓷行业祖师爷赵慨,举行的是“师主会”。景德镇五月节景德镇瓷工举办的师主会是景德镇重要神庙或会馆定期举行的一项庙神出街巡游与民同乐的活动,一般称“迎神赛会”,老百姓俗称“做会”。师主会就是师主的迎神赛会。“做会”活动的模式是:开始先在庙中上香行礼、祭拜燃炮,再恭迎神主绕街巡游。出巡时,神主坐着八人抬的大轿,前有执事出巡牌开道,后面跟着舞龙、舞狮队及踩高跷、跑旱船、打蚌壳、扮地戏之类的表演队。还有小孩化妆成造型人物的抬阁,后面再跟一干善男信众,十分热闹,吸引众多镇民参与或观看。活动结束,再奉请神主回庙安歇。

综上所述,御窑厂及其北部区域是景德镇老城区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景德镇两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地面和地下至今保存着的大量的瓷器,其数量之大、质量之精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保留着完整的瓷器生产工艺体系、原燃料供应体系、瓷器销售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大量古窑址、古作坊、古街巷、古建筑、古店铺、古民居、古衙门、古码头等遗存。这一区域是围绕着瓷而产生构建的,每一个空间基本上都与瓷有关联,瓷业风韵犹存,呈现着奇特的文化风貌和发展规律,代表了景德老城区的基本面貌,这也是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艾春龙,魏望来.遇见景德镇:老城旧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2]景德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景德镇历史文化城区北部地区历史文脉调查成果汇编(上、下册)[R]. 2018.

[3]魏望来.景德镇文化研究(第一、二、三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2018.

[4]艾春龙,魏望来.景德镇文化(第1234期)[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此文刊登于《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